话说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,下班后看到自己的同事在跑步,一时兴起便跟了上去。可是他已经好几年没有运动了,跑了一会儿就累的上气不接下气,不过他还是咬紧牙关,坚持跑了1个小时。当天晚上,他的大腿就开始隐隐作痛,晚上睡觉的时候,大腿竟然开始痉挛了!更可怕地是,第二天去洗手间的时候,他发现自己的尿液变成了酱油色!赶紧打车去了医院,医生告诉他,他患上了横纹肌溶解症。什么?运动锻炼不成,反而肌肉溶解了?怎么会这样?还能不能愉快地健身了?
人体的肌肉分为横纹肌和平滑肌。横纹肌主要分布在骨骼和心脏,因为肌纤维在显微镜下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,故此得名。骨骼上的横纹肌又被称作骨骼肌,负责了我们的日常运动。
横纹肌溶解症(rhabdomyolysis syndrome,RM)又被称为肌球蛋白尿症,是一种内科急症。而横纹肌溶解症是因肌细胞产生毒性物质而导致肾损害的一种疾病,俗称肌肉溶解所谓的“溶解”,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,并不是说肌肉真的溶解了,而是组成肌肉的细胞破裂了,细胞里面的蛋白质等物质进入到血液里,并引起了一系列临床症状。如果不及时去医院查查,进行针对性的治疗,很可能会引起肾功能衰竭,严重的可能危及到生命。
作为“力量型”肌肉,横纹肌是人体肌肉的主要类型之一。看似健壮的肌肉,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坚强。一旦骨骼肌发生急性破坏,肌肉细胞中的内容物(如肌酸激酶、肌红蛋白以及大量电解质如钾、镁等微量元素)被释放进入血液,这些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可以堵塞肾小管、影响心脏正常跳动,最终对人体肾脏、心脏以及整个内环境的稳定造成破坏,最终引发了横纹肌溶解症。
引起横纹肌溶解症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开始提到的剧烈运动,比如大量深蹲、长距离行军、跑马拉松、过度跳操等。就像橡皮筋拉过头了会崩断一样,任何东西使用过度都可能被损害,强健的骨骼肌也是如此。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之所以会在运动后出现,主要是因为剧烈运动时,横纹肌细胞缺血缺氧,大量乳酸堆积。如果运动时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肌肉容易缺血缺氧,再灌注时,肌细胞钠和钙离子超载等机制导致细胞肿胀或死亡,细胞完整性受到破坏,从而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。
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有很多,除了上文提到的剧烈运动后,药物不良反应、极端的体温、感染、代谢紊乱、高压电电击、烧伤、压伤、自身免疫病等都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。
横纹肌溶解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个,分别是肌肉疼痛、肌肉乏力以及深色尿液。出现症状的肌肉多数为靠近躯干部位的肌肉,如大腿、肩关节周围、下腰部。如果肌肉有疼痛、压痛、肿胀及无力等肌肉受累的情况,或者有发热、全身乏力的表现,尿外观呈茶色或红葡萄酒色尿,则很有可能患上了肌肉横纹肌溶解症。
大约30%的患者会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,当发生急性肾衰竭时,可出现少尿、无尿及肾衰竭的表现,严重者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。所以如果你有类似症状,需尽快去医院就诊,否则急性肾衰竭在短时间内有致命风险,即使没有致命,其并发症也相当危险,可能造成肾功能的用久伤害。
血清肌酶升高也是横纹肌溶解症早期的症状,它会让患者出现全身乏力、发热的情况。所以在早期出现血清肌酶升高的时候,就应该积极用药控制。
首先要积极去除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诱因,如避免剧烈运动、停止使用相关药物等。其次是脏器的维护,主要是补充大量液体,促进肌肉溶解的有害物质尽快排出体外,防止肾功能损害。补液包括水化和碱化,水化主要是通过大量补液,促进尿液排出,维持肾功能,预防肾小管坏死。碱化是通过输注碳酸氢钠或口服碳酸氢钠片的方式碱化尿液,避免由于碳酸氢钠溶解,导致肌红蛋白碎片阻塞肾小管,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、急性肾衰竭。如横纹肌溶解症已经导致患者少尿、无尿、肌酐升高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,可以通过血液滤过的方式进行救治。
1、养成一定的运动习惯,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健身运动,如果平时是不经常锻炼的人,就不要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运动,不要做超出自己承受极限的运动,尽量循序渐进,慢慢加大强度,给肌肉一个适应和休息的时间。同时运动过程中注意给身体降温、及时补充水分。
2、高温缺水也是横纹肌溶解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因此,在炎热的夏天锻炼身体时,要尽量想办法让自己凉快下来。要让房间通风,以防窒息、高温和潮湿。同时,要补充足够的水,防止缺水。在肌肉疲劳或肌肉损伤的情况下选择休息;不要因为炎性疼痛而轻易服用消炎药等药物。高温天做好防暑降温,外出要做好防晒。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要防止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,如蹲坐等。
3、有基础病如三高症、肝肾功能不全、哮喘、抑郁症、老年痴呆、骨质疏松、退行性关节疼痛的老人,尽量避免他汀类联合例如环孢素、维拉帕米、酮康唑、盐酸肌醇酯、阿西莫司等影响酶活性的药物,这些药物会引起他汀类药物代谢减慢,半岛电竞使血药浓度升高,增加横纹肌溶解症的危险性。
4、不吃或少吃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食物,如小龙虾等。虽然吃小龙虾患上横纹肌溶解征的几率很小,高危人群食用时仍然要慎重。
最后,想告诉大家的是,其实大家不必过于惊慌,我们身体的适应能力其实是很强的,我们只需掌握一些基础的训练知识,并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强度、保证运动过程中水和电解质的补给,量力而行,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疾病的发生。生命在于运动,让我们愉快地开始锻炼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