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宜昌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路径探讨
栏目:半岛体育新闻 发布时间:2024-04-11 14:46:49

  近年来,宜昌市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,以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,聚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。

湖北宜昌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路径探讨(图1)

  宜昌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,制定出台《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意见》《宜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(2021-2025年)》《宜昌市创建全动健身模范市实施方案》《宜昌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》,将全民健身工作“三纳入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、综合目标考评和精神文明创建中。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,通过联席会议制度,形成了政府主导、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的高效顺畅的工作机制。宜昌市荣获“2017-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”,宜昌枝江入选全国首批“全动健身模范县”。2023年,宜昌秉持“省运惠民”理念,圆满成功地承办了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。

湖北宜昌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路径探讨(图2)

湖北宜昌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路径探讨(图3)

  以承办省十六运会和举办宜昌市六运会为契机,抢抓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机遇,不断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建设。一是主动作为,破解“健身去哪儿”难题。投入68亿元推进50个省十六运会场馆及配套项目建设,宜昌奥体中心公园、滨江公园、半岛电竞网站体育公园等项目陆续建成并开放;市运会采取县市区轮流申办制,要求80%以上比赛项目必须在承办地举行。二是紧盯末端,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统筹实施市县乡村补短板工程,最大限度发挥中央和省市资金作用,2020年以来,市县乡村125个项目、7927万元资金落地宜昌。城区“15分钟体育健身圈”已建成,实现全市所有社区(村)健身设施全覆盖。三是问计于民,实施“共同缔造”。按照“共驻共建、事务共商、群众点单、精准配送”的原则,实现社区(村)体育设施供给。2022—2023年,完成主城区100个社区(公园、乡村)体育健身点、体育活动室、国民体质监测站点配建工作。四是创新探索,建设“微健身”场景。在公交场站、口袋公园、群众议事亭等百姓触手可及的“家门口”和“金边银角”配建健身设施,补齐更新老旧小区、安置小区的体育设施。2022年底,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.71平方米。

湖北宜昌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路径探讨(图4)

湖北宜昌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路径探讨(图5)

  把握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,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。一是以组织建设对接群众需求。全市现有各级体育协会180个、全民健身站点3500个,市县两级均成立体育总会,基本形成“体育总会+单项体育协会+人群体育协会+体育俱乐部+健身站点”的多元体育健身组织网络体系。二是以智慧开放提升供给水平。市县两级公共体育场馆坚持免费和低收费开放相结合,通过“运动吧”小程序智能化管理,让健身群众自主选择健身时段,健身尽在“掌”中。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5%以上。三是以志愿服务彰显民生作为。将群众体育工作延伸到社区村居,不断扩大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覆盖面。截至2022年底,全市二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共有16500人,比例达到4.2‰,全年平均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。宜昌冬泳协会长江救援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国家体育总局2022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库。

湖北宜昌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路径探讨(图6)

湖北宜昌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路径探讨(图7)

  着力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体系。一是“以奖代补”引导办赛。出台《宜昌市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经费补贴办法》,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或社会力量举承办市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。全市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20余项次。二是“培育IP”打造品牌。全市各地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品牌赛事,涌现出秭归龙舟、兴山漂流、夷陵登山、五峰滑雪、长阳游泳、枝江骑行等特色赛事,荣获“中国龙舟之乡”和“中国自然水域漂流之都”称号,宜昌朝天吼自然水域漂流大赛被评为“2022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”。三是“体育+”激发消费活力。在体育赛事活动中引入宜昌文旅推介,让“跟着赛事游宜昌”成为优选项,最大程度挖潜体旅融合消费动能。2020年,宜昌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首批“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”。五十里滨江健身步道成为城市新春灯会、焰火晚会、宜昌马拉松主要举办地,体育元素助力城市出圈出彩,经济拉动效应显著。截至2022年底,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达98.72亿元。

湖北宜昌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路径探讨(图8)

湖北宜昌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路径探讨(图9)

  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邮政编码:100763联系电线网站联系电线